行业动态

征信修复新规,已经悄然实行

2023-05-31 10:51:16 admin 370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并定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后,一些不良媒体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只要结清逾期欠款,就能立即修复征信”的消息。


网友开始热议:信用信息修复?太好了,这下我的征信能修复了吧?事实上,上述信息是对“信用信息修复”的误读,均为不实消息。


信用信息修复不等同于征信修复,本次新规所指的信用信息和征信无关。《办法》适用主体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与个人征信报告不同。

许多不良媒体故意利用“信用与征信”字眼,玩弄文字游戏,蛊惑消费者以达到其目的。

一、适用主体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

《办法》发布之后,部分城市房产销售、反催收组织借机打出5月1日起结清逾期就可修复征信幌子,诱导消费者购入自家商品房,形成不良社会影响。


《办法》文件提到的信用共享平台包括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和信用平台网站,而并非通常被公众所熟知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此外,该文件明确指出管理主体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负责个人征信系统的中国人民银行在本质上存在差异。


信用信息不等同于征信修复,本次新规所指信用信息,主要针对企业主体。


信用信息修复,是指信用主体为积极改善自身信用状况,在纠正失信行为、履行相关义务后,向认定失信行为的单位或者归集失信信息的信用平台网站的运行机构提出申请,由失信认定单位或者归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移除或终止公示失信信息的活动,主要针对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人征信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消费者在信用意识方面仍有所欠缺。


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我国的金融环境相对不景气,并且许多消费者也因为财务问题而受到自身征信的影响。


然而,不法分子却意识到了这个行业的空缺,并通过伪造虚假记录的方式,让许多消费者陷入到所谓的“征信修复”骗局之中。

二、征信修补无路可走

征信系统在架起我国信用制度桥梁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盯上,征信数据的篡改滥用、个人信息的泄露盗取等问题近年频繁出现。

网贷、消费贷等线上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加之经济下行等增加了还贷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个人征信出现不良记录的情况增加。

但随我国征信系统的完善,征信已成为居民的第二身份证,若征信可以修复,可能会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但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

人行征信中心官网信息显示,征信中心不对外提供逾期记录处理、违规网贷账户关闭、征信修复、黑名单解除等相关服务。

同时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才能删除该不良信息,且目前该项规定并未调整。

因此,消费者应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避免因贪图便捷而上当受骗。

市面上宣称只要给钱便可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修复不良记录”等说法,均是骗局。

在遇到征信问题时,应该选择合法渠道寻求帮助,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财产安全。如果发现有类似“征信修复”等违法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三、”未来生活化“,征信在推进

二代个人征信全面覆盖后,共同借款人、场景类消费贷款、处罚裁决、担保信息等个人数据相继统入到个人征信报告当中。

征信机构会加强个人数据权益的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更加严格的安全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防范信息泄露、篡改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信用机构需要秉持诚信经营原则,确保信息安全、准确和可信。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帮助部分企业“改过自新”重回信用体系,促进了金融环境的良性发展。虽《办法》适用于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但在整体社会信用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带动了个人信用的提升。


服务顾问1对1专业贷款咨询

付思

3

服务经验

162

服务客户

99.3%

满意度

申健

6

服务经验

312

服务客户

98.5%

满意度

陈宗友

5

服务经验

363

服务客户

98.7%

满意度

朱小国

6

服务经验

378

服务客户

98.7%

满意度